来源:36氪(ID:wow36kr)
今年12月20日,平安将举办第二届SMART科技大会,主题是“云无限”。
高盛已经不承认自己是一家金融公司了。
执掌高盛12年、刚刚卸任的前CEO Lloyd Blankfein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其实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据外媒报道,高盛33000名全职员工中,9000名是工程师和程序员。
不过这个数字与国内的金融巨头平安相比顿时失色不少。
数据显示,平安集团现有科技研发人员24000多名,旗下的平安科技更是招揽到了700多名来自顶尖机构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研究专家。
与高盛相同的是,近两年来平安也越来越喜欢强调自己的科技标签了。
从2017年开始,每到12月,平安都会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大会,遍邀IT界精英,探讨新兴科技及落地应用。作为一家综合金融集团,打造科技T台并频频亮相,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有实力傍身,二是有科技布局。
金融科技走向“平台战”
第一个十年专心做保险,第二个十年布局综合金融,这个进化路径听起来如此顺利成章,再加上百万营销员的浩瀚影响力,以至于当保险巨头平安从金融版图里抬起一只脚,慢慢踏入科技赛道时,显得悄无声息。
在2018年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宣称:“接下来十年,平安要走‘金融+生态’新发展模式。建立各大生态圈,再将金融业务注入其中。”
在此之前,平安已经走过了“金融+科技”双驱动发展的十年,而且在这十年中,通过科技手段搭建的金融生态、医疗生态、住房生态、汽车生态和智慧城市生态五大生态圈都已成型。
平安的科技转型筹谋已久。早在2008年,决定成立平安科技之时,平安集团就引进了一支行事作风、穿衣打扮与金融圈格格不入的“外星人”团队,由来自阿里巴巴、eBay、甲骨文等互联网、IT公司的精英组成,也是平安为自己注入科技基因的开始。时至今日,平安除拥有24000多名科技专才外,还拥有五家研究机构及两个海外研发中心。
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过去10年,平安集团累计投入500亿做科研。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陈心颖曾表示,平安每年都会按照收入1%的比例去投入,接下来十年按照现在的趋势至少投1000亿元。
10年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2013年是一个加速时点。
这一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元旦致辞“科技,引领综合金融”被广为传颂,而在此之前数年,马明哲的元旦致辞就是平安下一步发展的风向标。
随后,平安科技开始第一次战略调整,角色逐渐从集团内部的“技术部”转变为集团发展的科技大脑。
从2013年到2017年,也是平安科技各项技术成果的集中爆发期,“智能认知、人工智能、云、区块链”四大核心技术相继出炉,并深度应用于五大行业,创建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
在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中,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划分为以“信息科技+金融”为主要特征的1.0时代(1993年-2013年)、以“互联网+金融”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2013年-2018年)以及以“智能金融”为特征的金融科技3.0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金融科技变得炙手可热,浪潮席卷下,传统金融机构分为两派,一派以“借力”为主,通过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获得科技赋能,来提升运营效率、客户体验,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等。如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以及苏宁金融达成战略合作。
另一派则倾向于自力更生。如招行明确提出要转型为金融科技银行,兴业银行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人保集团于2016年10月成立人保金服等等。
此时,蓄势多年的平安科技从幕后走到台前,从2017年7月到12月,平安在一年内办了两场“科技开放日”活动,一场“中国平安简单生活大会”以及一场声势浩大的SMART科技大会。
在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首届SMART科技大会上,平安分享观点、展示成果之余,也向外界传递出平安科技“向全行业开放,打造平台,输出技术”的态度。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金融科技是一种解决方案,那么最佳的承载形式便是平台化,平台化也是金融科技的最终走向。
事实的确如此。在金融科技领域,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牵头搭建开放平台,平安打造的金融服务生态圈也一步步走向“开放平台+开放市场”模式。
2018年11月7日,中国平安发布报告《平安金融服务生态圈:金融壹账通》,报告显示,平安打造的金融科技SaaS云平台已经服务于483家银行、42家保险公司以及超过2,400家其他金融机构,覆盖了93%的城商行、60%百亿规模以上的中小银行以及30%以上的信托与证券公司。平安特别强调,自己的优势在于“经验证的业务+技术解决方案和开放架构。”
报告还预计,到2022年中国金融科技潜在收入将达到400-500亿美元,亚洲市场潜在规模达到800-1000亿美元,商机十分可观。
诸“云”逐鹿,谁主沉浮?
平台化的趋势下,云端市场的崛起是一种必然。事实证明,在平安集团着力打造的五大生态圈中,平安云居功至伟。
在金融服务生态圈,金融壹账通旗下共有银行云、保险云、投资云三大金融模块。其中,银行云主要通过F2C零售、F2B对公,F2F同业的不同对象进行输出,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保险云主要向寿险、产险、健康险等保险公司输出;投资云则主要向基金、信托、证券、私募进行输出。
在医疗健康生态圈,以平安云支撑构建起的“PPP”开放平台,全面整合医疗健康数据、技术和服务资源;在汽车服务生态圈,平安的战略是以ABC(AI/大数据/云)为核心,赋能商家,形成闭环生态;在智慧城市生态圈,平安将打造智慧城市“1+N”平台,以AI全面赋能N个板块;在房产服务生态圈,基于平安云打造了建管云、租房云、地产云,其中建管云已签约全国近50个地市级城市。
云是一个高度弹性的“容器”,能够聚集平安自身优势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成为新技术的“水、电、网” ,为客户带来海量的计算、存储、互联。在“金融+生态”的发展战略下,平安要构建五大生态圈及平台,对外输出创新科技与服务,必然重视云的打造。
2018年,平安科技整合了平安底层技术到云平台,从“金融科技公司”转型为一家“云公司”,确立了“All in Cloud”战略,决心集中力量构建以平安云为核心的技术和业务能力。
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一众云公司相比,平安云起步稍晚。资料显示,平安云的构建始于2013年,由平安科技总架构师方国伟带队,先期主要服务于集团业务,2017年之后,才开始尝试金融之外的跨界服务。
就在2013年初到2017年底这5年时间里,在平安云的助力下,平安集团可谓是“平步青云”。
根据中国平安发布的公告,从2013年到2017年,平安集团完成了全渠道商业模式的转型,使平安集团的金融客户数从0.8亿增长至1.8亿;互联网客户数从0.5亿增长到5.1亿,总收入从520亿美元增长至1290亿美元,净利润从52亿美元增长至145亿美元。
从集团到科技公司的多位平安高管曾表示,平安云平台已经涵盖了平安集团95%以上的业务公司,支撑80%以上的业务系统投产,对外积累了500+企业客户,成为金融行业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云平台。
陈心颖断定,在平安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从传统IT基础架构转向更加弹性、灵活、高效的云平台的过程。作为集团核心技术之一,平安云成为驱动业务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了‘端到端AI技术变革’。
当内功修炼成熟,平安云被带到了台前。
2018年10月17日,平安科技正式对外发布平安云,持续构建完整云生态并对外输出服务。与此同时,也明确了平安云的重点是金融、医疗、智慧城市三大领域。
在群雄并起的云战场,阿里云一骑绝尘,腾讯云紧追其后,华为云、金山云、百度云、京东云等一众云平台各个身怀绝技,金融出身的平安云,如何争得一席之地?
这一点,平安想得很清楚。
平安将自己定位为“实用主义者”,提出了“云以致用”的口号,毕竟,在五大行业里的业务沉淀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认定“客户最终想要的不是云主机,而是针对某个具体业务的解决方案”后,平安云底气十足。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对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极高,熟悉规则成为云平台进入行业的第一道门槛,金融业务起家的平安优势尽显。平安云能够满足最高级别的监管要求,成为业内首家被认证的金融云,还有能力为客户提供贴合需求的扩展合规服务。
市场也远未饱和。平安预计,在积极的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平安关注的五大生态圈云市场潜力约是2018年整体云市场规模的7倍。
以自己的传统业务为轴心,开辟出五大领域,借助平安云的力量,在五大行业持续进行能力输出,建立生态,再让生态赋能金融,形成闭环,是平安的战略构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扩展生态圈的边界,平安也得以建立覆盖全行业的完整平安云生态。
马明哲曾说:“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把精力聚焦在今天,平安就没有明天。”
在科技战场上,许多人都能看到的明天,已是昨天,种一棵树唯一的时机就是10年前。
平安已经开始收获了。
2018年三季报数据显示,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 54.03 亿元,同比增长 700.4%,在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中占比 6.3%,去年同期占比为 0.9%。前三季度新增客户中,34.8%来自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今年12月20日,平安将举办第二届SMART科技大会,主题是“云无限”,这并不令人意外。于平安而言,这朵升腾而起的云,托起的是整个集团未来十年的想象空间;于行业而言,科技战场上波诡云谲,一朵云的走向,亦可带来诸端变化,万千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