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大数据不仅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主场,以数博会扬名的贵州同样有着独领风骚的创新型公司,例如贵州人和致远数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人和数据”)。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公司专注于农村人与数据的联系,目前取得了数千万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数据扶贫,也用大数据保护着文化遗产。人和数据用大数据帮助复退军人、留守儿童家长解决了再就业问题;也与贵州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实验室合作,建立了非遗资源数据库。
AI、大数据扶贫
人和数据团队2015年成立,总部位于阿里、谷歌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企业贵州落户聚集地——贵阳市观山湖摩根中心,公司研发团队多有博士、硕士等学历,专业化数据采集团队6支,人数超过300人。
秉承着“将老百姓的需求做到最后一公里、将政府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将人员派驻到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民生精神,这300多人用脚步行走丈量了贵州20317个自然村落,面对面服务了1800多万人,获取了千万条精准数据,也在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
针对传统农村劳动力存在的盲目就业、难就业,用人单位和劳动力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人和数据一方面会采集包括个人基础数据、家庭基础数据、教育数据、培训信息、技能信息及历史就业信息等在内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对劳动力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另一方面,人和数据也会用AI对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进行分析。
例如2016年底,人和数据在威宁用一周时间找到并招募了300个留守人员参加了贵州省护理工人培训。部分人员已经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就业,月薪超过4500元。
在大数据和AI的加持下,贵州地区农村群众就业、培训、农村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原来盲目招工、盲目求职的状况得以改变。除了帮助劳动力找到工作,人和数据也在通过大数据维护劳动力核心权益。
人和数据根据住建部工地管理相关标准,结合已有的动态实名制管理系统,开发了一套集工地人员及工地物料管理为一体的创新型平台——数字化工地,从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多角度创建农民工数据。
过去农民工在工地常出现工资拖欠、工地归属难定、工时证明难寻、因无法断定是否工伤而救治不及时等状况。人和数据“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去过工地工作的工人可以通过该系统证明自己和工地产生了劳务关系,通过该系统获得相关证据,来保障自己的核心权益。目前已经有3000多个项目投入使用该系统,超过30万农民工从中受益。
目前人和数据关于大数据服务精准扶贫的案例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收录,并作为明星案例推广。
大数据+公益
在人和数据的规划中,大数据扶贫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是公益。
2017年年底,人和数据运用大数据团队对留守儿童父母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为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记录贫困家庭动态变化,将工作岗位信息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择业信息进行精准匹配,并主动对接专业机构,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地推荐就业岗位,已为留守儿童父母就近推荐岗位近120个。
2017年下半年以来,人和数据携手贵阳市区观山湖区实现留守儿童清零目标,目前金华镇、朱昌镇已经实现留守儿童为零,全区留守儿童由104名减少到14名。
随着大数据采集进程的不断深入,贵州大山深处的珍品也逐渐浮出水面。青钱柳、桃胶、皂角米、毛尖、石斛、虫茶等不断被数据采集团队发掘,经过人和数据公司包装后对外输出。
除了经济相对落后外,贵州另一个标签是文化博物馆,蜡染、苗绣、银饰、编织、陶瓷、漆艺、剪刻绘印等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贵州一家企业董事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5年松桃洪灾时,其有8张U盘被洪水冲走,这8张U盘有其十年间收集的资料,包括绣片的图案、纹样等。可这些资料如果被上传至云端,这种损失将会避免。
人和数据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贵州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实验室合作,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